当前位置:首页 > 壹周刊 > 内容
马鞍山:皖江门户,探索工业遗产文旅融合新路径
2025-11-26 14:55:29 | 来源: 生活网 | 我要分享

  近日,中国・长江文化发展城市指数2025正式发布。作为八百里皖江的重要段落,马鞍山段长江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与层次丰富的文化积淀。近年来,马鞍山紧扣“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主题,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样板段为目标,系统构建出一条集保护、传承与利用于一体的长江文化发展路径,连续三年被入选成长型城市。

  (现场发布图)

  系统保护,筑牢文物传承根基

  马鞍山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系统构建覆盖中华文明源头文化、诗歌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与长江生态文化等多重脉络的保护体系。全市全面梳理长江文物资源,建立文物资源基础数据库,编制《马鞍山市长江流域文物名录》,收录不可移动文物 506 处,其中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在法治保障方面,马鞍山率先出台《马鞍山市文物保护条例》,成为安徽省首个制定综合性文物保护法规的城市。近三年累计争取国家和省级文保专项经费超 4200 万元,实施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等 11项重点工程,有效延续历史文脉,守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创新活化,塑造诗意文旅品牌

  马鞍山持续打造“诗歌之城”文化形象,连续举办三十六届李白诗歌节,“中国诗歌之城”已成为其重要的文化标识。围绕长江文化主题,创排儿童剧《小江豚归来》、话剧《特种钢》、现代舞剧《李白》等十余部文艺作品,以艺术语言讲述“马鞍山故事”。在文旅融合方面,构建“一带、两圈、三园”总体布局,即长江文化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带,凌家滩人类文明起源圈、采石矶一浮沙圩长江生态文明发展圈,以及采石矶、凌家滩、马钢绿色钢铁三大主题展示园,重点推进 46 个支撑性项目。通过打造长江不夜城、采石矶灯光秀等夜经济樅鍁缮旗品牌厮淗睑墙推出“诗仙李白游踪”“长江文明探源”等主题线路,2023 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30 万人次。2024年“五一”期间,全市博物馆系统接待研学游客 5.15 万人次,打造出沉浸式、互动型的文博体验场景。

  生态协同,推动区域绿色发展

  马鞍山积极践行“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理念,系统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与景观提升,建成薛家洼生态游园、杨树林生态湿地、浮沙圩湿地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节点。在跨区域治理方面,与南京、镇江协同推进长江江豚保护立法,构建跨省域生态文明共建机制。

  传播引领,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马鞍山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举办长江文化论坛、凌家滩文化论坛等学术活动,以及采石矶长江音乐节、葫芦果音乐节等大众文化品牌,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传播体系。2023 年首届长江文化论坛推出融媒体产品 350 件,累计阅读量超 470 万次,城市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该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形成持续品牌效应。在全市层面,积极推动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组织开展“皖美好味道·沿江美食”品鉴、短视频与摄影大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草根诗人陶广亨作为《皖江晚报》小记者通讯社博望分社义务社长,持续带领小记者沿江采风、现场创作诗歌,有效增强青少年对长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联结。

  总的来看,马鞍山的实践表明,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实现有效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当地紧扣诗歌文化这一核心资源,深入挖掘“李白”文化符号,使采石矶成为人们“追寻诗仙足迹、品味传统诗词、领略江山美景”的理想之地,走出了一条以文化塑城、以生态兴城、以区域联动强城的特色发展之路。

热点排行
综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