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壹周刊 > 内容
坚持“校地” 共建机制,共育应用法治人才
2024-07-23 16:51:58 | 来源: 生活网 | 我要分享

  (通讯员 雷岑覃 徐特)2024年7月,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基层实践团队,在怀宁县团县委和院团委指导下,深入怀宁县司法部门开展暑期三下乡基层法务实习实践。此次基层法务实践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法学人才为目标,通过“校地资源共建”,将地方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激励广大法学生培育法治思维,为夯实基层法治建设根基贡献青春力量。

  1. 深化共建载体建设,法治思维不断加深

  在校地共建的实施过程中,将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始终,以共建为纽带,共同培育英才,着力形成“教师教授进单位学习—单位专家走进课堂—学生进入单位实践”的合作模式。此次基层实践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怀宁县高河镇司法所、社区矫正中心、法律援助中心躬身实践,对接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践全过程,为在校大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提供支持。

  2. 共同打造普法品牌,“学法用法”动力增强

  马克思主义学院“薪”火基层实践团队依托“邮”我说法普法宣讲团,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理论宣讲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将实习实践中的法务实例进行艺术创作和情景展现,以普法情景剧形式在高校、社区及对口司法部门进行巡演,把内容讲活、道理讲透,增加趣味性、思想性,提高接受度、辨识度,实现了专业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进一步推动法治教育实践与创新。品牌系列活动曾被党员生活、学习强国、荆楚网、极目新闻、中华网等权威媒体宣传报道。

  3.拓宽实践培养渠道,强化学生政治素养

  实践团队在基层实习中实地了解法务实践,丰富了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在基层通过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帮助学生建立法治思维,也确保他们具备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就业观以及端正的工作思想。在实践中基于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未来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助力社会的健康发展,并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燃眉之急,使他们成为具备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法学人才。

  “躬行正道,舍身求法。”这是“薪”火基层实践团队学生领队雷岑覃在本次实习实践经历中最大的感悟和体会。通过在怀宁县社区矫正中心的学习实践,她悉知了矫正所工作的内容和具体流程,将理论知识切实落到了实处。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法治教育建设,用好“校地”共建平台和资源,通过搭建资源共享机制、活动共抓机制等,以合力激发内生动力。将实践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有机融合,通过“普法+实践”模式,为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撑,也进一步推进法学教育迈向科学的发展阶段,真正达到优化培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为有效维护高校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贡献青春力量。

热点排行
综合排行